把知识传递到农村,让终身学习成为乡村新风尚——新农村建设学院召开2020年工作总结会

发布时间:2020-12-03浏览次数:65

2020年12月2日,上海开放大学新农村建设学院2020年工作总结会在学校培训中心多功能厅举行。

上海市农业农村委二级调研员田吉林,上海开放大学浦东东校校长吴锦帆、闵一分校校长赵双成、杨浦分校党支部书记王芳、青浦分校副校长贾云尉、徐汇分校副校长张国庆,东方城乡报采访部主任欧阳蕾昵,以及参与了今年培训工作的村民代表应邀参会。非学历教育部副部长王欢主持会议。

非学历教育部党支部书记钱滨参加总结会并致辞。他对与会专家的到来表示欢迎。他简要回顾了新农村建设学院的成立和近10年来工作的内容,对市农业农村委和开大相关分校一直以来的支持表示感谢。

非学历教育部叶柯挺汇报了新农村建设学院2020年的工作,介绍了今年“把知识传递到农村”项目的组织完成情况和历年村(居)干部“3+X”培训项目的情况。来自浦东新区川沙新镇大洪村党支部书记韩伟峰和唐镇虹三村的唐盈彬作为学员代表在发言中提到,今年的培训活动体验度很好,村民们参与热情很高。记者欧阳蕾昵讲述了两次在培训现场采访时所看到的热烈情景,她觉得卫生健康普及和文化科普基地体验很接地气。

与会的分校校长们在交流发言中认为,新农村建设学院“把知识传递到农村”的工作,把课堂学习变成了体验式教学,把教室搬到了科普基地,让开大的老师融入了村民中,多元化、人性化的培训形式让农村居民收获满满;这样的工作体现了开放大学在终身学习领域中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并且以此拓宽了学校的办学渠道。

田吉林调研员在讲话中表示,开放大学新农村建设学院从早期主要面向村官的“3+X”培训到现在面向村民的文化培训,所取得的成果,很值得鼓励。上海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亟需高素质的人才加盟;对农村居民开展文化科普是乡村治理工作中好的辅助方;以后工作中,可以多渠道合作,把师资和项目进行协同,推进与镇村的合作,助力上海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重要战略决策之一,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包括240万农业人口在内的2400万上海人民的共同追求。

作为上海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平台,上海开放大学秉承普惠教育的理念,打造人的全生命周期培训体系,早早将目光投向这座现代化大都市农村地区,2011年,学校就与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合作成立新农村建设学院,助力上海新农村建设。成立伊始,学院主要面向村(居)工作者开展“3+X”培训,即农村政策与法规、农村基层组织管理和领导力科学加一门素养课程,“3+X”培训历时6年,累计培训4642人,4409人取得合格证书,合格率达95%,其中接读开大大专学历教育820人,项目的执行为上海村(居)工作队伍的整体管理服务能力提升和农村治理水平提高贡献了应有的力量。

2020年,新农村建设学院围绕乡村振兴主题,创设了“把知识传递到农村”项目,为郊区农村居民送上文化大礼包。根据新时代大都市农民特点和需求,结合村镇工作要点、社会关注热点,项目精心设计培训形式、策划课程内容,开设了道德素养、文化艺术、卫生健康、安全意识、农业生产、环境整治和文化科普基地体验7大主题课题,将沪剧、说唱等传统艺术形式引入培训课程,用乡情俚语展现培训内容,用当地方言讲好乡村故事。

“阿拉老欢喜这种形式的讲课,老接地气了”,这是青浦区白鹤镇沈联村的村民在听完“沪剧讲陈云”讲座后的感言。今年,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培训开设卫生健康课程,为村民们带来疫情相关知识和日常个人防护要点的同时,还开展现场健康义诊,向参加培训的村民们赠送《老年生命教育》读本。此外,还带村民前往科普教育基地,体验红色文化,感受身边的人文气息。

今年,“把知识传递到农村”项目累计举办173场,共有10037人参加了培训活动,覆盖了浦东、崇明、金山、青浦、松江5个涉农区,60多个自然村。据统计,参加今年培训的村民90%年龄在60周岁以上,年龄最大的已经96岁。在培训现场,村民们有手搀手来的,有儿孙辈陪着来的,还有坐着轮椅来听课的。

今年的培训工作受到了东方网、文汇报、东方城乡报、上海电台话匣子等多个媒体的关注和报道。